广灵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陵博物馆middot藏品鉴赏清凉 [复制链接]

1#

▲金陵博物馆鉴赏

(明)释镇澄撰

年代:清乾隆间刻本

形式:1册?纸本

尺寸:27.6X17.7cm.

书首刻有“文殊菩萨像”版画、“五台山图”双面连式版画各一幅,清凉山即五台山的别称。由五台山高僧镇澄法师修撰,网罗古今,博采诸集,内容详尽,文采优美,对研究明代五台山佛教的历史和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金陵博物馆藏品?(明)释镇澄撰清凉山志十卷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部,因其地夏无暑热之感,气候凉爽,故称清凉山,又称清凉胜地。

因由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而成,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

▲百年前远眺五台山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作为佛教圣地的五台山原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曾建有紫府庙,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

▲五台山地质公园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唐代高僧慧祥在其《古清凉传》卷上,引《仙经》云: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其《传》卷上又说:晋永嘉三年,雁门郡后人县百余家,避乱入此山,见山人为之步驱而不返,遂宁居岩野。往还之士,时有望其居者。至诣寻访,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为仙者之都矣

▲五台山森林公园

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五台山后石佛寺诵经桌(桌上放置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中国古称震那国,五台山即在印度的东北方,上述二经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与经文描述相符合,佛教徒即把五台山定为文殊菩萨道场。

▲五台山地质公园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五台山也是中国唯一青庙和*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最鼎盛时期为唐代,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现存寺院共47处。

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共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五台山显通寺

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

▲五台山之春

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

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这是五台山在中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五台山之夏

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在唐代,佛教备受推崇,文殊菩萨尤其为佛教徒所尊崇。当时国家规定,全国所有寺院的斋堂,都必须供奉文殊菩萨圣像。

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法身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

▲法事

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寺庙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

▲五台山森林公园

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和竞相朝礼。

唐朝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

▲五台山之秋

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同时,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五台山保存下了世界上鲜有的古建筑群、罕见的佛教造像群、独特的佛教音乐,被誉为"文殊信仰中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展览馆"、"中国佛教音乐奇葩",积淀了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五台山之冬

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五台山九部志书之一

《清凉山志》明释镇澄撰,是五台山九部志书之一。九部志书分别为:

唐高宗龙朔二年(),会昌寺沙门会赜所撰《清凉山略传》一卷;

唐高宗永隆元年(),蓝谷沙门慧祥所撰《古清凉传》二卷;

宋仁宗嘉祐五年(),妙济大师延一重编的《广清凉传》三卷;

宋哲宗元祐四年(),无尽居士张商英记述的《续清凉传》二卷;

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五台山高僧镇澄法师修撰的《清凉山志》八卷;

清康熙三十三年(),五台山大喇嘛老藏丹巴缮述的《清凉山新志》十卷;

清乾隆四十五年(),释德清所辑《清凉山志辑要》二卷;

清汪本道袖珍本《清凉山志辑要》二卷

道光十一年(),五台山集福寺刊印的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修订的藏文《圣地清凉山志》五卷。

在五台山九部志书中,《清凉山志》是现在流行最广,而且是唯一走向市场的一种。

▲东台日出

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五台山的专志中,较早的为唐释慧祥修撰的《古清凉传》和宋释延一重编的《广清凉传》,稍近者有明释镇澄修撰的《清凉山志》十卷和刻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年)的释丹巴修撰的《清凉山新志》十卷。

此外,还有清乾隆四十五年(年)刻雅德辑的《清凉山志辑要》两卷以及清人汪本道的袖珍本《清凉山志辑要》两卷。其中,以《清凉山志》影响较大,流传较广。

▲五台山森林公园

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而今天金陵博物馆要给大家介绍的《清凉山志》是明代五台山高僧释镇澄所撰。它是继唐《古清凉传》和宋《广清凉传》之后,又一部介绍五台山的专著,是研究明代五台山佛教的珍贵资料。▲金陵博物馆藏品?(明)释镇澄撰清凉山志十卷释镇澄,字空印,俗姓李,宛平(今北京市西南)人,巧岁出家于西山广应寺,礼引公为师,越三年,受具戒。当时,一江伴、西峰深、守庵中等高僧在北京弘教,释镇澄投诸师座下参学性相及华严宗旨十余年,后来又从小山、笑岩研究西来密意,妙契心印,被推为上首。万历十年(年),应憨山、妙峰之请,来五台山,居紫霞兰若,“壁观三年,大有开悟”(《清凉山志》卷三)。之后,居狮子窝,一面为众讲演《华严经》,一面应塔院寺主大方广公之请撰写《清凉山志》。▲金陵博物馆藏品?(明)释镇澄撰清凉山志十卷释镇澄在《清凉山志序》中说:“唐初,蓝谷法师创集日《清凉传》,宋僧延一又为《广传》,而无尽居士所睹灵迹,复自书之,目曰《续传》”。“至国朝正德间,秋崖法师细搜今占,倍益旧文,为二十卷,收采泛滥,未足可传”。“脸是,削繁秩乱,勒门为卜。”《清凉山志》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年),历时约十年。这部《清凉山志》是以秋崖法师的写本为底本,以镇澄法师在五台山十余年的调查为依据,并参考了《古清凉传》和《广清凉山志》写出来的,态度比较认真,资料较多。

▲五台山森林公园

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清凉山志》所以能流传开来,除了它的内容详尽(它虽成书于万历二十四年,但内容并不止于万历之前。在镇澄原本基础上后人不断增益,内容已涉及慈禧太后的诗和题字),也得力于镇澄的文字功夫。

《清凉山志》的皇家修撰同时,《清凉山志》刻本较多。明本以后,有清乾隆二十年(年)史震林的增刻本、光绪十三年(年)重刻本、民国十四年(年)重印本,以及民国二十二年(19鸽年)上海国光社的铅印八卷本。后述各本较明本虽在文字稍有增修,卷目略有调整,但其基本内容未有大变。其中乾隆本《清凉山志》分为十门类:一、总标化宇,二、微释化主,三、五峰灵迹,四、诸寺名迹,五、帝王崇建,六、名公外护,七、菩萨显应,八、历代高僧九、异众感通,十、名公题咏。

▲五台山雪景

图片来源: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统治者也十分重视《清凉山志》,《钦定清凉山志》曾经由皇家下令修撰,从明嘉靖至清康熙朝曾几次修纂山志,但清高宗弘历认为这些志书"体例俱有未当",故于乾隆五十年命*机大臣派员重修。

▲《钦定清凉山志》22卷清董诰等纂清乾隆年武英殿刻嘉庆十六年(1年)增刻本板框19.8cm×1.9cm图片、图注来源:故宫博物院

乾隆本22卷:圣制二卷,天章四卷,巡典一卷,佛迹一卷,名胜一卷,寺院二卷,历代崇建一卷,灵感二卷,方外二卷,历代艺文二卷,国朝艺文二卷,杂志一卷,物产一卷。书中内容丰富,涉及清凉山的名胜古迹、人物事件及有关诗词歌赋等。嘉庆十六年三月,仁宗巡幸清凉山,命文颖馆署续修山志,将清帝历次至此巡幸之事载入。

▲《钦定清凉山志》22卷清董诰等纂清乾隆年武英殿刻嘉庆十六年(1年)增刻本板框19.8cm×1.9cm图片、图注来源:故宫博物院

嘉庆本在乾隆本基础上续增,分卷情况相同,在卷一首增补一页,卷六末增补两页,卷七末增补一页。所增页码与前后不连接,并有董诰等人的按语和题跋。

所增内容为圣祖于癸亥仲春西幸、乾隆五十七年(年)高宗六举西巡及其自丙寅至丙午间五莅台山之事。所增篇页之版式、字体与原书迥异。在武英殿修书处档案内有嘉庆十六年董诰等奉旨增补此志并刊刻告成的奏折。

▲《钦定清凉山志》22卷清董诰等纂清乾隆年武英殿刻嘉庆十六年(1年)增刻本板框19.8cm×1.9cm图片、图注来源:故宫博物院

此本之前,有明万历二十四年(年)刻、清顺治十八年(年)重修本;清康熙四十年(年)刻满文本、蒙文本、藏文本;清康熙四十六年(年)刻本《清凉山新志》;清乾隆五十年武英殿刻本等。

▲金陵博物馆藏品?(明)释镇澄撰清凉山志十卷

《清凉山志》该志较为详尽地记载了五台山地区佛教的宗教活动和僧俗间的交往,为我们研究五台山佛教的源流、教徒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以及他们与当地*界的关系提供了生动具体的资料,这也是金陵博物馆收藏这本《(明)释镇澄撰清凉山志十卷》的原因

参考资料:

[1]李宏如.《清凉山志》中的几处错误[J].五台山研究,(0):27-29.

[2]李凭.评山西的三部山志[J].五台山研究,(01):40-4.

[]部分图片来自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文中也有标注

[4]故宫博物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